发布时间:2023-07-11 文章来源: 作者1: 办公室
城郊型镇地处城郊,连接城乡,在统筹城乡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连接、辐射、贯通的特殊作用,地位十分重要。在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泰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苏陈如何发挥城郊型镇自身综合优势,借助城市和乡村的双重辐射,壮大镇域经济,支撑县域、市域经济发展,助推中心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近期我们对海陵区苏陈镇进行调研剖析,并提出工作建议,以期对城郊镇转型发展有所启发。
2008年,苏陈镇从远郊乡镇转为城郊镇,产业基础、产业结构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工业不强、商业不富、农业特色不明,产业结构“不工不农”,“新、精、特”产业占比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主导工业缺乏品牌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缓慢。针对产业低端问题,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招引了医药生产、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年销售超亿元的规模企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城郊型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粮食总产量、猪肉总产量、禽蛋总产量为海陵区第一;抢抓泰州主城区东扩和大桥北接线的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以“物流 + 市场 + 服务”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放大“苏陈小公鸡”饮食名片,推动服务业整体提升。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4亿元,是2008年的5.1倍。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332亿元,增幅位列全区乡镇第二,是2008年的4.7倍。
由于规划建设相对滞后,融资渠道不广,投入不足,集镇配套、建筑形态、环境面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商贸区域零散、规模小,辐射带动效应难以发挥。乡村建设缺乏特色,功能短板亟需补齐,镇村建设“不城不乡”的感觉比较突出。十五年来,苏陈镇积极策应泰州中心城区“东扩”,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泰镇高速出口形象工程、海姜大道“白改黑”工程等道路改造;打造特色古街“黎明街”,沿街立面出新,城镇面貌得到有效提升;全面落实“河长制”,落实全镇范围河道管护责任,镇村水环境持续向好;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以滨河东西路为中心的商贸区,以欧亚国际、紫荆城等为代表的精品住宅区,以新老328国道、海姜大道等为主线的集镇观赏区和以南园区融入海陵工业园的工业集中区,初步实现与泰州主城区无缝接轨,一个整洁优美、繁荣有序的集镇新形象初步呈现。
作为历史文化古镇,苏陈的运河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棋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丰富,但是这些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旅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文化设施缺乏,“有文无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十五年来,苏陈围绕乡村振兴这个主题,率先成立全区首家乡镇文联,“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成立全区首家美德善行基金会,先后涌现出助人为乐杨培淑、王建成、杨宛根等“江苏好人”。打造“儒里苏陈”美德乡风法治文化游园,获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高标准修缮“苏北党校”旧址,打造“反四风”党性教育馆,成功创成江苏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入选省首批100家红色地名。出台《加快振兴苏陈教育事业的实施意见》,加快振兴苏陈教育事业,着力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打造苏陈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教育”。全力打造“品质苏陈”,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小城镇已初具模样。
区域发展“不温不火”,从表面看,是资源问题;从深层次看,真正影响苏陈发展的是思想观念。苏陈部分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方面与发达镇相比,步子迈得慢,总体观念比较陈旧、封闭,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十五年来,苏陈把牢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建设“方向盘”,依托“苏醒”讲坛、苏北党校等载体平台,聚焦镇村干部育强、后备干部育优,着力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进一步激发“敢闯”的精神,在破解资金、土地和项目推进等大事难事上,找准突破口,实现新跨越,成效显著;进一步激发“勇创”的劲头,深入推进基层“三整合”、亩均改革等中心重点工作,发展新活力明显增强;进一步激发“争先”的意识,提升工作标杆,健全激励机制,全镇上下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空前高涨。
着眼泰州打造中心城区“一轴一核三极三城”新格局,加快东部新城建设,坚持优化拓展泰州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以海陵工业园区、姜堰经济开发区为东西桥头堡,高铁新城与火车站街区为南北枢纽城,苏陈镇为融合发展核心片区,以“两高(高定位、高品质)两大(大交通、大生态)两新(新片区、新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片区规划,加快高位共建、产业错位共融,推进苏陈由东西断裂为左右逢源,成为海陵与姜堰两个城区、海陵工业园区与姜堰经济开发区的连接带,致力打造区域融合核心区、城郊未来增长极。
坚持“新、精、特”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积极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路径;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打造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医用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既要考虑产业层次,也要考虑项目用地量;利用乡贤资源,建设“航空燃油储运基地”助推产业能级提升;实现与医药高新区、姜堰经济开发区错位发展。加强与东部新城之间联动共振,打造更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集聚地;坚持集约化经营,培植农文旅一体休闲农业,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一村一亮点,吸引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带动包装、运输、储存、加工、营销、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持续增长良性互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
优化配置、挖掘整合乡镇资源。统筹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闲置资源盘活利用模式,发挥镇村集体闲置土地和闲置设施最大经济效益,为增收创造持续的增长点。或通过高位嫁接、资源重组等方式尽快实现闲置资源“脱胎换骨”“提档升级”;进一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对企业的单位用地、用能、排污等资源要素占用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综合排序,以市场化配置为导向,以差别化措施为手段,完善激励倒逼机制和双向促进机制,加快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改造提升。
按照“全域旅游、村景一体”发展理念,将旅游发展融入镇村建设,发掘城郊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周边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水准,促进中心城市外围园林化、生态化和特色化发展。以大片观光农业、森林公园、主题公园以及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度假村为主,全镇域布局生态大景区、大森林、大河、大花园,完善城郊生态系统,着力打造开放式观光旅游区,丰富中心城市外围的特色风景线;建立专家创新创业基地、里下河文学创作基地等,吸引各类高端人群聚集;打造“周末体育”户外休闲基地,举办市民骑行赛、趣味定向赛等体育赛事;积极推进“泰湖生态新城”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安全,人居环境优美的示范性生态新城。
紧扣“生态美镇”定位,进一步推进城镇开发建设和旧城有机更新,高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立足千年古镇,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棋文化、宗教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在城乡开发建设中强化文化元素楔入,打造苏陈人的“精神家园”,再现古镇新韵。打造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城乡生活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高素质人口集聚。聚力推进田园景观改造提升,形成农文旅融合、林田水一体的美丽城乡新形态,“美丽乡愁”转化为“美丽经济”,打造更有品质的水韵古镇宜居地。
城郊镇能不能转型?怎么转型?可以借鉴成都、嘉兴、赣州及苏南等地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做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推动转型发展。一方面,要提高认识,准确定位。不能按照过去乡镇的定位,“乡下锣乡下敲”,仅仅看成一个乡镇,而是要作为城市的新片区来规划布局。同时更要放在市域范围内进行规划统筹,明确苏陈不仅仅是苏陈人民的“苏陈”,更是海陵区的“苏陈”,泰州市的“苏陈”。苏陈也要在主动服从中心城市发展大局中,积极参与区域融合发展、抱团崛起的重要机遇,加快与海陵工业园区、姜堰经济开发区融合发展,借力北部泰湖生态新城、南部高铁新城建设,构筑发展新高地。另一方面,要立足更高起点,加快编制一系列重点发展规划。要按照“两高(高定位、高品质)两大(大交通、大生态)两新(新片区、新产业)”的要求,推进苏陈总体规划的布局调整和整体优化,加快编制各项专项规划。要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建设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奠定转型发展基础。同时,要力争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改革举措纳入上级规划,争取规划支持。借鉴扬州“江广融合核心区”做法,在项目、资金、资源配置等方面重点倾斜。
如何整合生产要素、汇聚发展合力、促进产业兴旺,都是城郊镇面临的普遍难题。在端牢“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农业。苏陈是农业大镇,以普通种植业为主,特种养殖、规模种植很少,与先进城郊镇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盐城市盐都区新民村,拥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高架无土草莓种植园,获评全国“一村一品”(草莓)示范村,以该村为发展龙头的“盐都草莓”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7.1亿元。一产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逐步培育结构合理、功能多元、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层次,不能满足于简单种田,要想方设法延长产业链,实现“接二连三”,是城郊镇构建全产业链的普遍实践。无锡市惠山区桃源村以水蜜桃种植为业,打造文旅项目,由卖桃赚钱到以桃拓业,人均年收入增至6万元。突破用地制约,汇聚产业发展新优势。调研中,苏陈的各级干部讲的最多就是土地问题。如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让其生“金”强村,考验着镇村干部的智慧。可以借鉴盐城市亭湖区五星街道在亭湖开发区建成五星创业园、科技园和工业园等“飞地”园区的做法,打造镇村转型发展的新载体。
以系统思维推进乡村整治,努力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宜业宜游的乡村空间格局。构建生态宜居的“绿色空间”。镇江市丹徒区世业村坚持在发展中守好“生态线”,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腾退关闭4家船舶修造企业、3个砂石码头和40多家畜禽养殖场,放弃上千万元产值效益,实现“零工业”;新的“富民”项目陆续加入,累计流转土地2000多亩,引进多个观光旅游、生态农业项目,绿水青山为乡村发展贡献“含金量”。镇江丹徒区世业村的做法值得城郊镇学习借鉴。共筑记住乡愁的“精神家园”。建设“和美”乡村,不仅要重视物质空间建设,也要重视文化空间的精神文明建设,让乡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苏北党校是苏陈的重要资源,可以借助苏北党校旧址创新升级,将大冯甸的炮台、福荫庵、院庄的银杏树故事放大,复原曾经的商店,打造有特色的红色品牌、红色文创产品,同样可以打造属于苏陈人的精神家园。塑造城乡融合的“互动空间”。全国各地推进城乡融合的创新举措做法有很多,如,发挥自身发展动力和潜在优势,促进城乡“共生共荣”;促进乡村生产要素与全国市场连接,释放城乡融合发展的动能;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苏陈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强化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统筹布局,持续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城郊镇的转型发展核心是人,关键在于既要“敢引人”,也要“会用人”和“善留人”。盘活“两种资源”。本土人才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有着亲缘人缘地缘优势。苏陈镇的韩强通过“合伙人招募”工程回到苏陈,运作了一家大型农机合作社。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在苏陈镇及周边地区广泛推行“秸秆全量还田”技术,不仅助推了苏陈镇秸秆禁烧工作,更不断提高着当地土地产出率。同时,因为土地流转,韩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还促进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既增加了社员的收入,又带动了农户土地产出的比例提高。外乡能人是乡村创业创新的催化剂,有“激活一池春水”的效应。宜兴市美栖村是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平原村,村党总支书记宗华东将外乡能人看作“无中生有式”资源,花一年半时间,锲而不舍把云南玫瑰花种植大户李杰请到村里,从此凭空培植出一个响当当的玫瑰花产业。用好“两类村干”。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村干部”;农村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专职村干,眼界引领发展。靖江市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杨恒俊在外出调研中迸发出“借鸡”孵品牌的金点子:将高邮咸鸭蛋、阳山水蜜桃、洋河酒嫁接进村,打造“德胜村”牌咸鸭蛋、水蜜桃和“德胜村”酒,不但还清村集体债务,还攒下“第一桶金”。大学生村干部,知识改变村庄。95后大学生、山东小伙王浩通过省统选聘,到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担任党委副书记后,不仅积极“补习”村庄“发展史”,还注重用新潮想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出让香包“市场化、国潮化、商品化”,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补齐线下销售短板。苏陈要加快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探索人才工作市场化发展路径,盘活人才“两种资源”,用好“两类村干”人才,打造“科创+产业+资本+人才+项目+服务”六位一体式的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让人才在苏陈扎根发展。
泰州市社科联、苏陈镇党委联合课题组
来 源:泰州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