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工商联

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首页 > 直属商会

郑州舞阳商会学习信箱(之二):道家“内圣外王”智慧

发布时间:2014-08-28 文章来源: 作者: gsl

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包括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精辟的谈话:“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他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精神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复兴传统文化,既是国家的号召、又是人心所向。郑州大学国学高级研修班“以应用国学为主导、以国学应用为目标;以快乐学习、诚信交往为理念”,一个致力打造高端的学习平台应运而生。郑州舞阳商会同仁有幸参加学习,领悟道家内圣外王”智慧,受益匪浅;可共勉、可倡导。

关于道家“内圣外王”之说,还要从道家的发展变化说起。她展现了老子(道家创始人)之后道家在“内圣外王”问题上的新发展:一是外王“因循“之道,分析黄老道家管理哲学的理论结构,及其对我国”治道“的深远影响。二是内圣“逍遥”之道,分析庄子关于自由的学说,以解决如何使社会领导者既是经邦治国的高手,同时又自由逍遥,达到“无为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一)、黄老外王“因循”之道。

何谓黄老学派(外王之道)

“黄”是皇帝,“老”是老子。黄老学派积极发挥了《老子》“无不为”思想;它以道家为本融合百家的经邦治国之术。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以道家“因循”为本。

对黄老之学作出全面学术总结的当属司马谈(司马迁之父)的《论六家之要旨》。六家指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与道家。我们说道家为治国之术,是说“六家”各有得失,而道家却是综合运用百家之长。

道家融合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之长,综合运用以经邦治国。

据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我们看《老子》的“无为“到黄老学派的“因循”,不妨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

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在这其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即,“因循”对象,应物变化。

2、融合吸收诸子百家学说。

一是吸收“阴阳家学说,“因循”人性综合管理。

德主刑辅、外儒内法;宽猛相济、一张一弛。

二是吸收儒家管理思想价值,利用仁义教化增强社会凝聚力。

以仁为本、以德治国;修己安人。

“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物纷纷,孰非其有”?

三是吸收法家管理思想价值,“因循”民情立法变法。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变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四是吸收兵家谋略思想价值,“因敌”学说。

“致人而不致于人。上兵伐谋。知己知彼。避实而击虚”。

“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

归纳黄老道家“因循”管理哲学,示意如下:

郑州舞阳商会学习信箱(之二):道家“内圣外王”智慧(图1)郑州舞阳商会学习信箱(之二):道家“内圣外王”智慧(图2)郑州舞阳商会学习信箱(之二):道家“内圣外王”智慧(图3)因循    阳(儒家伦理)(企业文化) 阴(法家权术)(规章制度)    综合运用诸子学说    面对不同社会环境,与时俱进,随机应变。

3、黄老学说的深远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两千年的帝王术是外儒家而内黄老。儒家是外在的旗帜,黄老是实际操作的权术。

(二)、庄学内圣“逍遥”之道。

1、庄子(名周、今河南商丘人)的“逍遥”学说。

反对人的“异化”。“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在《庄子 逍遥游》里讲到小鸟与大鹏;在《庄子 至乐》里讲到大人物与小人物;在《庄子  秋水》里讲到“齐物”与逍遥、 “无我”与“无待”逍遥;在《庄子 大宗师》里讲到游世游心与“有待”逍遥。庄子所著《庄子》流传至今。

大人物与小人物

大鹏(大人物)“背负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晏(小人物)“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然而,大人物与小人物都不“逍遥”。“贫贱者为此铤而走险。”“富贵者为此自伤。”

“齐物”与逍遥

即以“齐物”眼光看待世界。人类的生存困境,源于所创造的价值观念,如“大小”、“是非”、“荣辱”等。庄子的“齐物”论,是取消“是非”、“大小”、“善恶”的相对主义认识方法。“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在这里,逍遥与地位、贫富没什么关系,关键是与谁比。碰到大的就大、碰到小的就小。

“无我”与“无待”逍遥

庄子列出渔人之勇、猎人之勇、烈士之勇、圣人之勇几种现象,关于“无我”与“无待”逍遥,讲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功。”

游世游心与“有待”逍遥

“有待”就是有条件。庄子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纵观我们这个社会,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光明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人要自己解放自己。

2、郭象“逍遥”新义。

郭象(字子玄,河南人)所著《庄子注》,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也是历代研究《庄子》的最权威著作。郭象的“逍遥”新论,以及“内圣外王”新论,他的《庄子注》的历史影响为我们深刻领悟内圣“逍遥”之道,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适合“性分”便为“逍遥”

“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则失矣。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内外,乃天理自然,岂直人之所为哉!”(《庄子 齐物论》郭象注)在郭象看来,养生即逍遥、工作即逍遥、喜欢即逍遥——关键在于天性。干什么事能承受就快乐、才能逍遥。

大鹏与小鸟均“逍遥”

“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 (《庄子 齐物论》郭象注)

“有待”逍遥与“无待”逍遥

一是士人的“有待”逍遥。凡人只能适应某种条件,称之为“有待”(大鹏与小鸟同属“有待”)。

二是圣人“无待”逍遥。圣人能适应一切条件称之为“无待”。

在郭象看来,“逍遥”之境无差异。也就是说“逍遥是本性的满足,如果满足了自己的本性,那末逍遥本身是没有任何差异的。不仅大人物与小人物,即使圣人与凡人也没有差别。”

“内圣外王”新论

从事与本性一致的具体工作而“有待逍遥”可谓士人的“内圣外王”。那么,“率性而动,动不过分,天下之至易者也。举其自举,载其自载,天下之至轻者也。”“虽负万物,苟当其所能,则忽然不知重之在身;虽应万机,泯然不觉事之在己。”

使用各种人才而“无待逍遥”乃是君主的“内圣外王”。你看,“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在这里,不论是领导干部或是企业家老板;不论是英才或是常人,你不得不佩服庄子(内圣)关于自由的学说,让你既能经邦治国、干事创业,同时又自由逍遥,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从道家“内圣外王”智慧,到郭象《庄子注》的历史影响,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学说的形成,从体系到实践、从继承到发展,注定了这一学说强大的生命力。她既解决了自然(个性自由)与名教(社会体制)的矛盾,使士人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感;又使《庄子》随之从山林来到了尘世,为历代士人提供精神超越的路径,领携风骚一千七百多年。

不是吗?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在学习国学的道路上,你会明白儒道互补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