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工商联

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首页 > 区县(市)工商联

如何降低我市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助推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调研报告一

发布时间:2016-10-08 文章来源: 作者1: 新郑市

      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税收贡献、创造就业机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区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然而,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时产生了诸多影响和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融资难问题尤为明显。民营企业由于存在着自身管理相对不规范、抵押能力不足,抵抗市场风险较弱等原因,导致很难直接从银行获得低成本融资。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能够持续发展,甚至不惜走民间高息借贷之路,长期以往,不但使企业本身难以为继,更严重影响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健康性。为深入了解这一问题,市工商联组织人员调查走访了多家大民营企业,倾听企业意见与建议,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以期实现企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发展,特形成此报告。
    一、 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简要历史沿革
    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乡镇民营企业主导时期、城镇化推进时期、工业主导时期、产业转型期四个时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中原地区唯一的航空港落户新郑,我市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步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该时期是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起步期。在起步期中,我市民营企业主要得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以辛店机制石棉瓦加工、西关工业园、服装工业区等为代表的乡镇民营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主要包括建材、化工、服装等,这一期最大特点是造就了一批肯吃苦、有胆识、懂经营的乡镇能人,但正是这些土生土长的乡镇能人,由于落后的家族式管理以及缺乏对市场的有效把握,使这些红红火火的乡镇企业仅是昙花一现。
    从1997年至2002年,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东北部乡镇的迅速崛起和城市环境的极大提升。随着航空港落户我市,以薛店(机场所在地)为核心的东北部乡镇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其中包括大量本地企业及政府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通过创办开发区吸引的一批外来大民营企业。在此期间,由于政府提出实施三大经营、开展三大创建的决策,三大经营即农业经营、城市经营、旅游经营,三大创建即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整修道路、改善市容、建造景区、举办节会。在当时经济综合实力不强、财政实力极为有限下,政府投入巨资建设城市,不但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北部乡镇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2002年,我市重新回到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道路上来,提出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全市民营企业发展,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政府坚持每年出台《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意见》、《工业经济扶优扶强实施意见》等,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以市长为指挥长的产业园区建设协调指挥部,坚持每年下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计划,通过一系列抓工业、抓开放的措施,使全市民营企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8年至今,我市中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同时,乡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村、薛店、龙湖、辛店、梨河、城关等6个乡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行列,薛店、龙湖、新小企业保持了较快较好的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第一位,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县域村、辛店等4个乡镇跻身郑州市乡镇综合经济实力20强,我市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目前发展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市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12961户,其中民营企业323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9户,规模以下1241户,个体工商户共有11421户。主要分布在:工业、贸易、物流、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房地产等行业。其中,规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对民营企业整体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截止2014年底,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8.5亿元,同比增长9.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31.8%。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73.9亿元,增长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9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27家,超亿元企业229家。我市民营企业年上缴地方税金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0%以上,年安排就业人员10万余人,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促进我市经济快速上行的主要动力。
    我市民营企业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在光鲜的背后,我市民营企业整体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过于注重招商引资和扶持大企业,许多本土的民营企业因缺乏竞争力,很难得到相关部门关注,致使一些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而发展乏力。其次,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在低技术的加工制造、运输、小商品经营等领域,整体规模小,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竞争优势不大。特别是随着华南城、华商汇、飞宇机电城、港中旅商业综合体、卓商农机交易中心、乾龙物流园、新尚商业综合体等一批重大商贸物流项目的建设与即将投入使用,富士康、达利园、雪花啤酒、光明乳业等异地企业的入驻,新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成熟,“临空经济强市”战略目标的发展规划,我市经济体量正在不断扩大,涵盖批发、零售、仓储、配送、货运、采购、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以及信息交流、金融结算等行业,逐渐以聚集经济形式呈现和发展,我市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异地企业不仅挤压着当地民营企业的市场,也使我市的劳动力薪酬大幅提高,本土民营企业由于无力支付员工高工资而不得不减缓生产力度。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我市每个民营企业与异地企业抗衡,自身迅速发展的重要瓶颈。融资问题是每个企业家都在思考的问题,由于融资环境不完善,政府政策不够合理,以及银行界普遍青睐于大型企业,这都造成了大型企业供过于求,中型企业过不应求,小型企业则供不应求的现状。

  二、我市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及融资现状
   (一)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门槛”相对较高
  一是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条件相对较高。各商业银行规定民营企业取得贷款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要有房产等有效资产用于抵押,而多数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
   二是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而民营企业使用的标+准与大企业大致相同,如不分规模大小,都要求提供连续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和其他民营企业无法全面提供的相关资料等,这些规定正好击中了民营企业的软肋。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属于企业,赢利是其主要目标,因此在贷款上存在“嫌贫爱富”、“喜大厌小”的特点,这也增加了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的难度。
三是民营企业财务状况、会计记录等不规范、不完善,信用额度达不到,而且民营企业的规模小,许多企业家即使把可低押的房子贷出去当做抵押,但是却仍然满足不了资金的需求。
   四是民营企业所需的资金一般比较急,金额小等特点,但是银行需要层层审批,据资料显示,在我市邮政储蓄银行贷款,最快需要一个月。而且我市根本没有审批特权,这都给资金的及时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些小企业因为急需用钱,都转向了民间资本,然而由于利率高,市场混乱,这都造成了企业的负债成本增加,也是许多企业家都望而却步的。
   (二)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较小。调研结果显示,我市的民营企业多而散、小而弱,在规模和发展层次上都偏小偏低,从事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数量更少。由于企业规模多数为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竞争能力差,难以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制约了银行的信贷投放额度。
   二是管理不够规范。我市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很多仍是以家族式企业为主,发展理念不够先进,有的甚至还沿袭着家庭作坊粗放、落后的经营管理,存在许多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不够规范,信息透明度不高等现象。在我市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中,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的创业人,他们没有接受过多的教育,所以思想层面也达不到。以我市的印铁制罐厂为例,大大小小共有20家左右,但是都是买别人的机器,找别人印刷,自己回来组装,其实就是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加工厂。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对混乱,银行难以掌握企业运行真实情况,直接影响银行机构的贷款决策。
   三是获得贷款条件不充分。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 “缺乏抵押资产” 和“缺乏担保”是我市企业贷款申请未获成功的重要原因。突出表现在土地权属不明,运作不规范,难以抵押;受生产规模和资金实力限制,自有可抵押资产及有权处分的厂房、设备等较少,无法抵押,对银行来说构不成有效需求。目前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实行与大企业相同的贷款评级制度,但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与大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四是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目前,我市民营企业融资仍然高度依赖银行信贷这一间接融资渠道。上市融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并购融资等新型的融资方式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五是担保机构相对较少。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在省工信厅备案的正规合法投资担保机构仅有市财政局出资、参股的新郑浩元投资担保有限公司1家,而其它投资担保机构,要么在工商局注册以投资公司的形式经营,要么没有任何合法手续非法经营。这类投资担保公司规模和注册资本普通较小。有一部分甚至存在打着为他人理财的幌子,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手段吸纳民间资金,用高于银行数倍的利息诱惑进行非法集资,再用非法集资的资金以更高的利息出借给急于用款的民营企业,高息负担严重影响了一些急用资金的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调查中也发现个别民营企业一些欺诈行为和由此引发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等不良行为、不讲信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绝大部分好的民营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造成民营企业在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贷款难上加难。
   (三)政府服务不到位、扶持体系不够完善
  调查显示,许多民营企业认为,近几年来,市政府部门支持民营企业做了不少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民营企业反映较多的是政府部门为民营企业扎扎实实办实事人不多。没有处理好政府不干预企业与政府应该引导,帮助、扶持、管理咨询等方面职责的关系;部分人工作浮在上面,不深入了解民营企业情况,许多问题本来可以得到及时解决的问题,可却一拖再拖放手不管,造成民营企业问题成堆,有的甚至最后走向破产,损失惨重。其次,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不完善,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不健全,缺乏完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工商、税务、融资、技术、市场开拓、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和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满意的社会服务。三是银企对接次数不多,在鼓励和引导银企合作、实现良性互动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四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缓慢,同时由于担保资金少、专业人员少、工作经验不足,难以满足民营企业在融资中的担保需求。
  (四)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特点
综上所述,因此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呈现如下特点:一、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民营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二、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三、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民营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不仅权益资金的来源极为有限,而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的支持;五、高息借贷,一些民营企业为了项目、技术更新,或者维持自身发展,不惜向民间非法融资担保机构高息借贷,最终往往以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收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成长。